|
本帖最后由 578九木 于 2024-7-13 19:50 编辑
嘉峪关——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古代军事文化遗产。
嘉峪关自古是“番人入贡之要路,河西保障之咽喉。” 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历时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距今已有近480年的历史。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
嘉峪关自始建以来,就是为了战争防御的需要,从早期的弓矢剑矛到后期的火器,嘉峪关发生过的防御战以其悲壮与惨烈演绎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防御战争故事。嘉峪关对于抵御匈奴侵扰,开拓西域疆土,保障丝路畅通,发展河西经济等产生过巨大的历史作用。成为重要的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万里长城沿线分布着许多关隘,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两座,一座是东端的山海关,另一座就是西端的嘉峪关。嘉峪关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重要军事防御体系。
13-01、
13-02、
13-03、城内——内城西宽东窄,略呈梯形,城高9米,东西开门,“光化门”和“柔远门”两门。外各筑有瓮城,城楼对称,三层三檐五间式,周围有廊,单围有廊,单檐歇山顶,高17米。城四隅有角楼,南、北墙中段有敌楼,一层三间式带前廊。两门北侧有马道通达城顶。
13-04、
13-05、角楼和敌楼——内城四角有角楼,也叫“戍楼”,形如碉堡,是守诚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墙有敌楼,敌楼是放置兵器的地方。
13-06、
13-07、
13-08、
13-09、
13-10、
13-11、
13-12、防御体系——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千米的山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豪、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又被誉为“夭下第一雄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