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12-11 13:51:2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屋山作为道教名山,在道教发展演变的不同历史时期,居主导地位的教派。战国时期,方仙道作为追求长生成仙的一种学术流派,相传其代表人物河上丈人、安期生等就曾在王屋山区大河之滨活动。秦汉之际兴起的黄老道,是方仙道与黄老之学结合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仍不属宗教团体,仅是道教的前身,其代表人物“商山四皓”、河上公等都曾在王屋山活动。
东汉时期,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即天师道),道教遂成为有组织的宗教团体。魏晋南北朝时期,王屋山道教就其宗教行为而言,主要是早期道教中以炼丹求仙为主的丹鼎派和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的符篆派。盛唐时期,属于道教上清派的茅山宗,成为道教的正宗,其第四代宗师司马承祯结庐王屋山,迎来了王屋山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
北宋灭亡后,茅山宗在王屋山的活动式微,以王重阳为代表的全真教,逐步取代了茅山宗在王屋山的地位。元代,王屋山道教的丛林制度完全由全真教龙门派所独占,道教活动又进入了空前的兴盛时期。明代至清初,王屋山道教活动在全国道教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仍是全真教龙门派的一统天下。
清代中期之后,王屋山道教活动相对沉寂。 |
|